2023 年8 月 31 日下午,新闻与传播学院召开全院大会,校党委组织部范俊杰老师到会宣读校党委任职通知:聘张杰为1991cc娱乐副院长,任学院党委委员。

张杰教授是国内传播社会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组织者和重要的研究者,“陌生人”领域长期的耕耘者。他早期致力于历史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致力于当时鲜被关注的“陌生人”社会理论,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对明清江南才女群体盛行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2013年完成博士论文《内生性陌生人:明清江南才女群体现象的社会学研究》,201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熟悉的陌生人:明清江南才女群体现象的社会学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社会科学报》和《新华日报》均对此发表了半版的专业书评。同时,该研究引起了社会学界和历史学界的重视与赞誉。国内最重要的明清史研究期刊《清史研究》在2015年度综述中重点提及了两本专著,将该书与美国著名汉学家曼素恩的著作《张门才女》并列,称之为“2015年度该领域最重要的两本著作”。

《清史研究》指出, “张杰的研究则以社会学的方法为指导,将才女纳入社会学的考量范畴,用“陌生人”和“异质空间”的理论对这一群体的形成和特质进行深层次的把握与分析,为性别史的跨学科研究积累了新的经验。”
2016年,经出版社推荐、专家和读者打分评选、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匿名评选,《熟悉的陌生人:明清江南才女群体现象的社会学研究》最终入选中国社会学会“2016年度好书推荐”(共十本),获得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奖金。
之后,张杰持续在陌生人社会理论领域发力,将之运用到网络人际传播和网络社会的研究中。在《国际新闻界》接连发表《“陌生人”视角下社会化媒体与网络社会不确定性研究》《通过陌生性去沟通:陌生人与移动网络时代的身份/认同》(被列入台湾政治大学博士班讨论文章,是为数不多的中文论文)《在场而不交流?移动网时代人际交往新情境的建构》三篇论文,从陌生人人际传播的视角,对网络信任、网络身份认同、网络交流方式和交流情境予以了全新的理解和阐释,进而,将陌生人人际传播与现代性结合起来,在《开放时代》《江苏社会科学》《现代传播》《中国青年研究》等重要刊物陆续发表《现代性、陌生人与地方性》《不确定性、陌生人与现代性》《从陌生人到返乡者:女性新生代农民工择偶过程中的生活世界重构》(该文入选《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十大优秀论文)《话语信任与网络群体构建:社会化媒体信任机制研究》等系列论文。
近年来,张杰从陌生人人际传播出发,研究问题进一步延伸至网络社会情境、本土社会结构和网络行动之间的复杂耦合性,在《国际新闻界》接连发表《亲密关系的购买?接合性情境中网络主播的类社会关系研究》,提出“接合性情境”的概念,对于类社会关系的新变化进行了深入剖析;《从情境崩溃到情境再分离:社会-关系情境中的用户社交媒介实践——基于微信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研究》从本土关系文化出发,对于“情境崩溃”这一关键的新媒体概念进行了基于中国经验和理论的修正与拓展。最近,张杰将个体化社会和自我传播重新勾连,重构社会理论的传播面向,以及从此出发理解当下中国重大的社会转型特别是平台的社会影响进行了新的探索。
在不断深耕自身研究领域的同时,张杰有感于传播社会学领域作为交叉学科的学术兴盛和作为学术组织的“边缘性”之间的张力,因此,他致力于传播社会学共同体的组织和建设。经过努力,张杰于2019年在中国社会学年会中设置了第一届传播社会学论坛,这是传播学第一次进入到中国社会学的学术活动,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五届,吸引了国内诸多重要学者的持续参与,引起了社会学界和传播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成为国内该领域最重要的学术活动之一。此外,张杰于2022年筹办第一届传播与数字社会研究工作坊,面向相对年轻的学者,努力在重要期刊编辑和中青年学者之间搭建学术交流的桥梁,今年8月,第二届工作坊由吉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赢得了与会编辑和作者的一致赞誉,工作坊的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
张杰于2017年任河海大学教授,2019年担任河海大学新闻传播学系主任、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社会学)。2021起任广州大学教授、“百人计划”学科带头人。现担任中国社会学会网络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思想史专业委员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