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cc娱乐 - 金沙集团1991cc入口

当前位置: 金沙集团1991cc入口 > 1991cc登录 > 正文

特别报道 | 夏德勇:退休不是终点,我将继续投身于新闻教育事业

【发布日期:2023-07-07】  作者:     点击数: 

2023年6月30日,恰逢夏德勇教授执教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期末考试,他长期执教这门课程,对于试卷的批改工作已经得心应手。上午考试结束,夏老师下午就完成了成绩考评工作。当最后一张试卷批改完,最后一位同学的成绩登入完毕,他在广州大学的任教生涯也随之落下帷幕。

不同于他人离别时的百感交集,夏老师告诉我们,他此刻的心情可以用平静和坦然来描述。“这是一次平静的告别,也没有什么遗憾,在广州大学的几十年,我已经完成了一个高校教师的职责。”夏老师说道。他在广州大学耕耘二十多年,尽己所能让学生们学到真正需要的专业知识。对于退休后的生活,他一方面会继续投身于新闻教育事业,发挥知识余热,但也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去旅游,四处走走看看,正如他曾和学生们提到那样——他爱自由。

热爱自由的性格贯穿了夏老师的工作生涯。二十五年前,他的性格促使他敲开了与广州这座城市、与教师这份职业的大门,也铸就了他与广州大学的缘分。

夏德勇老师在广州大学校园

‘花城’名不虚传

199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后,夏老师来到了广州这座蕴含自由气息的城市。

广州温暖湿润的气候吸引着夏老师,“夏天不像南京、重庆那般热,冬天也很舒服。”此外,广州景色宜人,“‘花城’名不虚传,一年四季都有各式各样的花,让人心情愉悦。”来到广州之后,夏老师便想要长期留在这里。

对于职业选择,夏老师尤为慎重。考虑到当时不少媒体的工作“昼夜颠倒”,少有自由的时间,他毕业后没有选择进入媒体。他也想过应聘公务员,“但公务员体制的朝九晚五让我感觉自己被束缚。”

而高校教师,相较于其他职业更自在,同时还兼顾人文学者所追求的教书育人的大爱。这种满足了其自由、博爱等精神需求的理想职业,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他的理想选择。田秋生院长很敬佩夏老师的文人风骨,“夏德勇老师为人诚恳,敏于行而讷于言,有君子之风。作为早年南京大学毕业的文学博士,也有良好的文学素养与浪漫的精神气质。”

夏老师最终选择在广州大学的前身——广州师范学院担任教师,广州大学也给予了他想要的自由。在任教的二十余年中,夏老师除了完成日常教学工作以外,曾到过北京、美国、日本等地方访学,也曾与学院的同事一起去旅游,“我们曾一起去过俄罗斯,这张是我抓拍的照片,一只小松鼠在夏老师的肩上。”回忆起与夏老师相处的时光,新闻学系李近老师侃侃而谈,语气中透露着不舍。

夏德勇老师在俄罗斯旅游中

经历了一个逐渐融入的过程

选择教师,既是选择了自由,也是选择了挑战。这种挑战是在生活上,也在工作上。

作为一位异乡人与新人,对夏老师来说,刚开始在广州师范学院任教的适应过程并不简单。在工作上,他对一些办事方式并不熟悉;在生活上,他也面临着地域文化差异。“尤其是地域上的差异,当时普通话没有像现在这么普及,去菜市场买菜时,遇到一些年纪大的本地人,就会发现难以沟通。”夏老师觉得,自己初至广州时,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方面,都经历了一个逐渐融入的过程。

这个融入的过程还包括专业的转变。上世纪九十年代,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迅速确立市场经济的地位。这意味着市场上需要大量媒体刊登信息,新闻传媒业得到飞速发展。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期文学的边缘化,出于对自身发展前景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的考虑,这位南京大学毕业的文学博士,决心要从文学领域转到新闻领域。

从文学转到新闻并非易事,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迅速适应新闻教学对于专业理论储备和提高教学内容质量的要求。“我会逼着自己去了解新闻行业。如果你自己都不了解,你怎么能写得出来?怎么能够被新闻专业的老师和学生认可?”夏老师很清楚肩上的责任,在转型过程中,除了学习新闻方面的理论,他也投身于实践当中,力求常看常新。时至今日,他参与过广东省不少媒体、政府宣传部门、新闻机构的工作。在教学生涯的二十余年里,他始终坚持为政府和媒体机构服务,撰写新闻评阅文章、审读意见等。这个坚持,对他的新闻教学和科研,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夏老师与部分学院同事合影留念

还有很多看不见的努力

2005年,夏老师被评为广州市优秀教师。

能够成为优秀教师,不仅依靠夏老师过硬的专业能力,还有背后付出的努力。“教师这份职业并没有大众想象的那么简单,特别是高校教师,除了上课,还有许多看不见的努力。高校教师日常的一天不仅有授课,还有科研以及教学相关的准备工作。”在夏老师看来,一个高校教师基本职责包含很多方面:上课上得好、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注重学生的反馈以及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等等。

让学生学的满意的基本要求是保证教学内容的质量。在夏老师看来,备课是其中重要一环。“新闻专业变化非常大,所以备课就会要求我们去查阅大量的最新动态与资料,要对自己课件不断进行补充和更新,备课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而备课也不仅仅准备教学内容,同时还要熟悉了解自己的学生,根据不同类型学生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这是夏老师的重要教学理念。“对于不想在这个专业里继续钻研的同学,我会降低要求;对于想要继续深造的同学,我会严格对待。”

夏老师始终坚持一个习惯,他会给每一份学生作业都打上评语反馈。“打分写评语,这应该是一个基本的作业考评工作要求。”在夏老师看来,既然布置了作业,就要让学生明晰自己的作业是否达到了课程要求。“学生作业分数高时,要知道(自己)好在哪里,出现问题的时也要明白问题所在并知道怎么解决。这样才会使他们有努力的目标,才能达到做作业的作用。”

写评语,只是他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之一。“每上一门课,我都会第一时间把我的联系方式写在黑板上,同学们跟我讨论专业问题,或者是寻求其他帮助都可以。”在夏老师的职业生涯中,有很多同学寻求过他的帮助,像报道作品指导、考研咨询、出国留学推荐信撰写等等,他都十分乐意伸出援手。

23届优秀毕业生何夏怡同学对夏老师最深的印象是其对学生专业实践的帮助。2021年4月,大学城北亭村小贩集体从北亭村去到广州大学外围摆摊,何夏怡与几位同学计划一起做一篇有关大学城商贩违规摆摊的深度报道,内容为北亭村小贩和小谷围岛城管之间的故事。“我们作为学生一开始并不明晰正规的新闻采访操作,也不太懂得怎么和执法部门打交道”,在接到城管对学院出具介绍信的要求后,何夏怡便向夏德勇老师求助,希望能够得到其作为作品指导老师的签名,随后才能向学院申请介绍信的盖章事宜。

她记得当时夏老师在简单了解请求后,没有过多的犹豫,便迅速提供了他的电子签名。“虽然最后小谷围城管还是拒绝了我们的采访,但我觉得夏老师有和我们一起努力过,他真的很鼓励学生去做专业实践,会最大程度地去保护学生们专业实践的热情。”

夏老师协助完成的深度报道《调查 | 大学城北亭小贩,决定“出逃”》

对于优秀教师这个荣誉,他表示当时对获奖的渴望并不强烈,但受到肯定依然当然也对他有鼓励的作用,“我还是要继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课上好,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积极接受学生反馈,让学生学得满意。”

在他看来,他所做的一切不过只是常态,然而优秀并不是一时的努力,而是一直坚持的习惯。新闻学系主任李鲤老师十分敬佩夏老师:“夏老师对教学工作孜孜以求,对所教授的学生常常严格要求,但私下里与其他老师交流,你会发现他非常善于发现有特长的学生。”

感觉没有很大的遗憾

在广州大学任教二十多年,夏老师并没有忘记自己最初的新闻理想。对于二十多年前选择新闻的原因,他表示不仅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更多是追求自己的新闻理想与职业理想——通过发声针砭时弊,让弱势群体有力前行。

对于自己在新闻领域上的贡献,他比较满意的地方是为广大的农村地区以及几亿的农民说上了话,其中包括2002年发表的《呼唤农村频道》一文,据悉该篇论文受到了中央电视台的重视。

他也希望将这份发声的热情传递给他的学生们。在2020年的“新闻扶贫”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夏老师参与指导学生们的新闻采写,他带领广州大学梅州新闻扶贫二队前往梅州市五华县,指导学生们用专业知识,报道当地扶贫情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介环境发生变化,学院的人才培养向全媒体靠拢,夏老师也坚持与时俱进。他撰写并发表论文《媒介融合两面谈》,也教导学生们多多接触数据新闻、AI等新的技术与领域。

最近几年,新闻相关专业不被部分社会人士看好,新闻学系不少学子新闻热情逐渐下降,但夏老师仍然坚持求真的态度,让学生们领悟新闻严谨的魅力。留校任职的刘凤园老师是夏老师2013届的研究生,在她最难熬的毕业论文阶段,夏老师带着她一遍一遍地过,一遍一遍地改。刘凤园已经记不清改了多少个版本了,“最后毕业论文的部分章节还收录在夏老师的专著《新闻采访与写作》中,也是读研期间的大收获了”,她感慨道。

夏老师在学院举办的荣休仪式中发表讲话

回顾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夏老师用“圆满”二字概括:“一想到我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板块一直都坚守着良知、正义、新闻专业主义这三个标准,就感觉没有很大的遗憾了。”

良知、正义、新闻专业主义这三个标准贯穿了他的这个职业生涯,这既是他的标准,也是他职业理想、新闻理想的体现。退休,对他来说只是意味着在广州大学的新闻教育工作告一段落,但他的新闻之路并没有就此结束。他表示,自己仍会到民办学院进行新闻教学和科研工作,继续投身新闻教育事业,发挥自己的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