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cc娱乐 - 金沙集团1991cc入口

当前位置: 金沙集团1991cc入口 > 1991cc登录 > 正文

主题教育深调研 | 网络与新媒体系教师赴江苏调研

【发布日期:2023-06-28】  作者:     点击数: 

6月18日至21日,由学院党委书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负责人邹军教授,“百人计划”学科带头人张杰教授,网络与新媒体系主任曾丽红教授,刘雪梅副教授、魏永秀副教授、董开栋老师、杨健老师、张灵敏老师、曹锐老师、朴文玲老师,以及党委组织员王兵老师组成的调研团队走访了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

本次调研旨在落实学院党委主题教育的相关安排,加强同调研院校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了解传媒业界在媒体融合时代的创新实践与尝试,为学院专业建设与网络新媒体系课程体系建设吸纳宝贵经验。

第一站:苏州大学传媒学院

6月19日上午,调研团队一行来到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参观学习和座谈交流。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宁正法、数字传播系主任王国燕教授、融媒体教研室主任张梦晗副教授、数字传播教研室主任曹洵副教授参加座谈,双方就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事宜展开深入交流。

座谈正式开始前,调研团队在张梦晗副教授的带领下走进传媒学院的传媒与文学实验教学中心。作为江苏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传媒教学研硬件设施配备齐全、功能先进。调研团队先后参观了传媒学院录音棚、新闻演播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达芬奇影视后期调色实验室等多个教学场所。

座谈会上,宁正法书记对我院调研团队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苏州大学传媒学院的发展历程,同时分享了传媒学院本科专业和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计划。

宁书记介绍到,1995年,苏州大学设立新闻传播系,二十余年来不断发展与调整。2019年7月,江苏省委宣传部、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大学共建传媒学院,学院现设新闻系、广播电视系、广告系和数字传播系,自设二级学科博士点媒介与文化产业、一级学科硕士点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点新闻与传播,以及新闻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播音与主持艺术四个本科专业。

王国燕教授、张梦晗副教授、曹洵副教授分别就数字传播系发展概况、课程设计改革、国家基金课题申报、师资队伍建设特色展开分享。

王国燕教授首先介绍了数字传播系的成立背景、师资、科研情况。苏大数字传播系于2017年成立,师资队伍具备年轻化的特点,16位专职教师均为“80后”和“90后”,近年来,学院重视引进技术型师资,研究教学方向为数据分析、智能传播和网络信息计量。

在带领学生参加学科类竞赛问题上,王国燕教授同与会老师们探讨:目前适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的较为成熟的学科类赛事不多,应如何改变现状,帮助学生在赛事中获得成长?

王教授还提到,课程改革是数字传播系近年的工作重点。在倾听学生需求和前往国内外高校调研的前提下,数字传播系设计配套课程,同时采用孵化课研究模式确保教学计划的前沿性和专业性,还鼓励教师将科研兴趣和课程教学相结合,实现教学相长

教材编写也是数字传播系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王教授介绍到,2022年9月,苏大传媒学院正式启动了《普通高等院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编写项目,拟编写的教材囊括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相关的专业理论课、数字技术课、专业技能课的大多数课程,目前17本教材均已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完成了出版合同签署。

张梦晗副教授介绍了近年来传媒学院申报国家基金课题的经验,她表示,近三年,传媒学院教师平均每年成功申报四至五项国家基金课题,囊括新闻学与传播学、艺术学、自然科学等领域方向。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正充分适应学科交叉的创新趋势,不断推动新文科建设的快速发展。

对此,曹洵副教授补充介绍到,学院研究团队成员具有专业背景交叉的特点,强调成员知识结构能够相互补充。

邹军书记介绍了1991cc娱乐的基本情况,包括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以及近年学院科研情况、人才引进情况、学院主办的“部校共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网络与新媒体系主任曾丽红教授介绍了1991cc娱乐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发展进程和课程设置。曾教授表示,目前学院为有深造意向的同学设立了创新拔尖班;计划开拓更优质的课程,以提升学生数据素养、理论素养和新闻素养为最终目的

我院刘雪梅副教授、张灵敏老师分别就课程具体教学方法同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师展开深入探讨。

第二站: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6月20日上午,调研团队一行乘坐南京大学安排的专车抵达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所在的紫金楼。南大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刘源、副书记季晓敏、学院办公室主任吴平在楼外热情迎候调研团队。

调研团队首先在刘源书记、季晓敏副书记、吴平主任的带领下参观了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紫金楼。紫金楼位于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内,2018年正式启用,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高度17.3米,内部设有办公、教室、会议室、图书馆、紫金报告厅、学生中心、健身房等各种功能用房,空间布局合理,设施功能一流。

参观结束后,双方展开座谈交流。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刘源、执行院长张红军、党委副书记季晓敏、新闻创新实验室主任王辰瑶教授、国家级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白净教授、助理研究员林羽丰老师、党委秘书徐志萍老师、办公室主任吴平老师参加了会谈。

刘源书记向调研团队介绍了南京大学校史和新闻传播学院的发展历程。南京大学历史悠久,正值建校120周年华诞。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办学渊源深厚,发端于1936年南京大学前身金陵大学孙明经先生创立的“电影与播音专修科”,是中国最早的电影广播教育单位,也是中国影音传播高等教育的起源。刘源书记称,南大新传得益于南京大学和江苏省委宣传部的重大支持、学院教师团结“用爱发电”,正努力为国家培育卓越传媒人才。

邹军书记对南大新传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就广州大学合并组建史、1991cc娱乐发展历程、专业设置、人才引进、科研情况作介绍。邹军书记表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实践教学成果突出,各校园媒体和实践课程获得学界、业界认可,本次调研希望向南大新传同仁请教实践教学经验。

季晓敏副书记分别从党建引领、意识形态风险防范与化解、学科建设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介绍了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近年来在党建工作方面的举措与成果。

王辰瑶教授向调研团介绍了南大新传新闻实务实践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发展进程。历经八年,南大新传教师们紧密合作打造了兼具“实务、实践、实战”特点的新闻业务教学系统,主要包括实务课程包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平台以及实战项目的协同。其中,“未来编辑部”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开设的模块化新闻实务实践教学课程,2020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实践课程。“未来编辑部”下有独立运作的校园媒体,授课教师既需要上实务课、也担任“未来编辑部”下设各个校媒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制作传媒作品于校媒发表,确保学生全面锻炼新闻实务能力。

据了解,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设有《南大新传》《新记者》《家书》《新潮》《核真录》《大学英雄》《新天地》《南大创意传播》八个校园媒体,每年有300多位学生修读“未来编辑部”课程。

白净教授从近日新闻传播学科面临“有用无用”的网络争议一事引入,提出新传老师要明确学生所需的核心能力,让学生学有所得。白教授进一步分享了“未来编辑部”课程的建设和开展情况。她指出,“未来编辑部”课程在南大新传的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即确保学生上完课后能产出有可见度的校媒作品,“启下”即让在学院的资源协助下,学生能走向社会开展传媒实践

为此,课程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课程共分成七个版块,每个版块由一位老师负责,老师“要和学生混在一起”,定期参与选题会、指导学生完成作品并及时点评、引导学生参与对应学科竞赛。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时,需要做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将专业教育与社会议题紧密结合

林羽丰老师就新闻实务师资缺乏现象分享看法。他结合实务教学经历分享到,年轻老师可以接受新闻实务教学再培训;传媒从业者进入高校教学后可以灵活转变,与学生加强沟通而非单向输出;老师可积极接洽传媒行业资源,为学生提供有利的实习机会

刘源书记最后总结称,南大新传课程体系致力于推动学生成长,三位老师的经验分享可以概括为“回归教学、回归课堂、重在育人”。调研团队教师认同刘书记的观点,纷纷就南大老师们的分享发表感想,探讨如何将上述经验合理运用至课程教学之中。

第三站:江苏广播电视总台(集团)

6月20日下午,调研团队赴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参观学习,为调研之旅划上圆满句号。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是省属主流媒体、重点文化企业,成立于2001年,目前在职员工6200余人,拥有11个电视频道、10套广播频率,构建了全媒体、立体化传播体系,曾3次入选“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先导单位”,2次获得“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典型案例”。

调研团队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高级编辑李钢和总台组织人事部副主任芦君的陪同带领下,先后前往幸福蓝海国际影城、总台融媒体新闻调度指挥中心、新闻演播厅、总控机房、节目研发与用户研究中心、受众测试实验室、融媒体多功能访谈区参观,了解江苏广电总台在融媒体平台建设和媒体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相关举措与成果。

江苏广电总台接待人员向调研团队重点介绍了江苏广电旗下官方新闻资讯客户端“荔枝新闻”,其2020年获评“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典型案例”、2022年获评广电媒体融合新闻品牌。据介绍,“荔枝新闻”的全国影响力不断提升,截至2022年10月客户端下载量突破4317万,旗下有优质品牌栏目《荔枝锐评》《荔枝特报》《荔枝视频》。

目前,“荔枝新闻”正持续推出双语微纪录片《非遗有新人》,将镜头对准新生代非遗传承人,其作为重点项目已制作两季,获评国家广电总局2022年第三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被中央网信办全网推送,阅读量及播放量破十亿。

四日行程结束,团队教师收获颇丰。时值六月,夏树苍翠,网络与新媒体系调研团队奔赴苏州大学、南京大学和江苏广电,在苏州独墅湖和南京紫金山的秀美风光作陪下,同兄弟院校探讨传媒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的前沿理念,了解传媒业界在媒体融合时代的创新实践与尝试,据此构思网络与新媒体系的发展规划之路。在媒体深度融合推进的总体背景下,学院将以人才培养为本,不断探究学科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新出路和新模式

图 文 何夏怡